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徐吇偐

瑜珈體式練習中的位移


在於瑜珈練習中的身體位置移動與轉移。

我們在任何練習中,開始動作前到動作完成的階段中,我們的身體中心在地面上,都會產生力距平衡與變化。

在動作練習中,身體的的型態、形狀改變,從三個解剖平面來看可分成:

  • 矢狀面:後彎、前屈、倒立

  • 冠狀面:側屈、側移、側傾

  • 水平面:旋轉

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進行的各種動作,例如:躺、側躺、趴、坐、跪、站、蹲……等。 分析這些動作起源,我們需要了解:

  • 穩定位時的位置中軸和主關節力學。

  • 靈活位的啟動和牽動過程。

對身體姿勢評估有更全面的理解,除了能更精準分析站立位與動態動作,也能了解產生失穩與代償的情況下,身體的姿勢會出現的情況。

完整的脊柱帶動,會從頸椎第一節至最後一節尾椎,需考量脊椎連動整體性;如果動作讓脊椎單一位置的產生凹折,常會導致疼痛與代償。此外,也要考量代償產生背後的原因,與人體在地面上的重力力距平衡關係。


當我們四肢觸地時,無論站立或倒立,脊椎和軀幹的支撐一直都在抵抗重力,因此我們需要更近一步思考不同支撐方式的力學:

  • 足支撐:足部在背屈與蹠屈中的——足、小腿、髖與軀幹的力學

  • 手支撐:手掌在伸展狀態時——指、腕、前臂、上臂、肩、胸至軀幹的力學

無論是骨骼、肌肉、筋膜,我們都該考慮重力的影響,配合整體在地面上的位移、力距,從生物力學來思考

身體在產生代償的情況下,容易出現水平面的旋轉、與矢狀面的姿勢代償,例如:

肋骨外翻,高低肩,髖部旋轉不一等情況。

就如後彎動作受傷經常都呈現單邊的疼痛,這意味著動作練習中,矢狀面與水平面的同時失衡而導致單一位置的疼痛。


疼痛位往往不是主要的兇手,也不可能只是單一肌肉的代償,我們該考慮整體姿勢與運動表現中的關係。


疼痛的鬆解只是解除眼眉之急,但會否因為暫時的舒緩,反而加深傷害,或忽略了背後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——身體穩定訓練、代償姿勢調整。


在日常運動中,要時時關注自己身體,避免姿勢代償,學習身體調整與醒覺。還是反而濫用了身體不該有的平衡條件,如後彎中的胸腔前移、肋骨外翻、開髖中的膝超伸。

運動控制中產生的「姿態位移」與「位移中的穩定控制」是不一樣的兩件事。


動作參考:

站立後彎中的,我們建議透過足背屈來讓髖部往前,達到身體位移中的髖伸展。

但若急於把胸腔往後伸展,髖部因為足背屈帶來的髖伸會失去控制,瞬間就會讓脊椎凹折在腰底部。同時讓本來想後伸的胸腔,因為足部丟失了與地面的力學穩定,而脊柱就需要產生各種代償來自我平衡,會讓站立後彎變得更不穩定,且更容易產生疼痛。

總結:

了解身體結構的關節力學、與地面上的位移穩定。能讓我們更準確的掌握好練習中的動態穩定,同時也能讓自己訓練身體位移時本體感覺,減少不必要的傷害。

這文章主要是想分享自己的學習,練習和教學觀點,希望可以讓大家以更多角度切入學習。練習沒有對與錯,只有不斷的探索學習,Namaste。

772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